南京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

  2023年,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,我国经济虽然局部承压,但整体回升向好,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。围绕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,中国银行业积极践行使命担当,积极支持实体经济,切实增加有效金融供给;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有关精神,做好“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”五篇大文章;切实转变发展理念,增强底线红线意识,不断提升风险合规内控水平。整体来看,2023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平稳增长,金融服务继续增强,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平稳,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。南京银行是国内较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商业银行。公司立足江苏,服务辐射长三角及北京地区,经过28年的经营发展,成长为一家公司治理完善,经营特色鲜明,质量效益优良,综合实力突出的商业银行。公司在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开展各项业务活动,主营业务主要包括公司银行业务、个人银行业务、资金业务和其他业务等。经营范围包括:吸收公众存款;发放短期、中期、和长期贷款;办理国内外结算;承兑与贴现;发行金融债券;代理发行、代理兑付、承销政府债券;买卖政府债券、金融债券;从事同业拆借;买卖、代理买卖外汇;从事银行卡业务;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;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;提供保管箱服务;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它业务。(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,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)许可项目: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(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,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,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)报告期内,公司经营模式、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,也不存在对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经营活动。战略方针:公司着力于发展六大战略,即“1个银行”“2大主题”“3驾马车”“4大特色”“5项能力”“6大基石”。1个银行:高效顺畅、密切协同的同一个银行;2大主题:客户与科技;3驾马车:公司金融、零售金融、金融市场3大业务板块;4大特色:产业实体生态圈、政企银生态圈、零售生态圈、金融市场生态圈;5项能力:战略引领能力、客户服务能力、研究创新能力、组织协同能力、运营整合能力;6大基石:公司治理与内控、资源配置与激励约束、风险与合规、IT与数据、人才与组织、品牌与文化。依托优质经营区域,下沉深耕地方经济。公司主体经营区域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、开放程度最高、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,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重点区域,具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。2023年,公司持续深化网点布局,不断提升网点覆盖面,基本实现江苏省区县网点全覆盖。公司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,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和地方发展规划,推动支行网点不断释放和提高产能,做优做细金融服务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,公司治理科学规范。坚持党建引领的公司治理体系,将党的领导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有机结合。股东大会、董事会、监事会、高管层“三会一层”公司治理架构规范运作,有效履职。股权结构科学合理,形成了国有股份、外资股份、民营股份及自然人股份共同组成的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。主要股东包括国际优秀大银行法国巴黎银行,实力雄厚的央企中国烟草总公司江苏省公司,省属、市属优质国企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、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高科600064)股份有限公司。主要股东理念先进,立足长远,积极支持公司发展,与公司形成合作支持的良好局面。公司拥有八家股权投资机构,横向涵盖银行、基金、理财、资管、金融租赁、消费金融等领域,纵向渗透城商行、农商行和村镇银行,专营牌照和综合经营优势在城商行中较为明显。公司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,体制活力进一步激发。始终保持战略定力,战略实施不断深化。公司以五年战略规划(2019-2023)为引领,继续聚焦客户与科技两大主题,深入推进大零售和交易银行两大战略,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引领,打造综合化经营服务模式。公司金融板块抢抓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,服务实体经济战略转型,全面提升普惠金融综合服务。交易银行不断加快国际业务、供应链金融、现金管理三大业务发展步伐。零售金融板块纵深推进大零售战略2.0改革转型,加快“大财富管理”“大资管”布局,提升零售客群线上化、专业化、综合化服务经营能力。金融市场板块围绕全行经营大局,增强内外协同联动,深化渠道和资源共享。下一阶段公司将继续强化战略指引,统筹抓好新一轮五年规划制定,通过构建战略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确保战略规划有效落地。持续夯实基础支撑,公司管理高效审慎。公司建立了灵活的资产负债管理调整策略,有效统筹资源配置。坚持“稳健、审慎”的风险偏好,全面风险管理持续加强,授信全流程建设扎实推进。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对风险管控的支撑与赋能作用,建设完善智能风控体系。内控合规建设从紧从严,不断夯实合规管理基础,逐步形成卓越的合规管理能力。内部审计垂直化改革活力持续释放,审计质效进一步提升。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硬约束,开展滚动预算管理,推进精细化转型,提升管理会计效能,业财融合不断深化。信息科技深化转型,持续赋能业务发展。公司聚焦信息科技强化赋能,拓展深化科技应用场景,大大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。科技提前布局,保障重点项目建设,强化分行科技管理,彰显赋能成效。持续推动开放银行建设,数字化应用向深向实,数据中台服务建设不断强化,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持续落地,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。加强人力资源管理,形成优秀人才队伍。公司始终坚持“事业汇聚人才,奋斗成就未来”的人才理念,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,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2023年,合理确定校招规模,引进千余名优秀高校毕业生,充实人力资源储备。加强干部轮岗交流,选拔和组织中青年支行负责人进行集中调训,持续跟踪“鑫征程”挂职干部并完成专项考核。南京银行研修院不断深化网格化教育培训体系建设,培训工作质效稳步提升。目前公司员工超16,000人,母公司正式员工平均年龄33岁,本科以上(含本科)占比98.94%,硕士博士占比31.93%,党员占比37.69%。坚持核心价值导向,让金融的增益普惠社会。公司成立28年,始终坚持“责任金融,和谐共赢”的主题文化模式。始终坚持将自身发展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,积极为支持公益事业、脱贫攻坚、支持乡村振兴、助力低碳经济发展贡献金融力量,承担责任与担当。始终高度重视企业的ESG价值,将完善治理、服务实体、绿色发展、回报社会、科技创新等ESG理念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,致力于打造负责任银行形象,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2023年,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也是南京银行五年战略规划的收官之年。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愈加突出的经营挑战,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、政府和监管部门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统筹推进促发展、稳效益、防风险等各项工作,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。资产规模稳步提升。2023年末,公司资产总额22,882.76亿元,较上年末增加2,287.92亿元,增幅11.11%;贷款总额10,990.73亿元,较上年末增加1,531.61亿元,增幅16.19%;负债总额为21,156.82亿元,较上年末增加2,138.97亿元,增幅11.25%;存款总额13,694.08亿元,较上年末增加1,313.76亿元,增幅10.61%。盈利水平保持平稳。2023年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1.60亿元,较去年增加5.53亿元,同比上升1.24%,其中,非利息净收入197.08亿元,较去年增加20.72亿元,同比上升11.75%,在营业收入中占比43.64%,同比上升4.10个百分点。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5.02亿元,较去年增加0.94亿元,同比上升0.51%。主要指标健康稳健。2023年,公司不良贷款率0.90%;拨备覆盖率360.58%,资产质量平稳运行。公司资本利润率(ROE)13.12%;总资产收益率(ROA)0.85%。净利差1.73%,净息差2.04%。2023年末,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、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.39%、11.40%及13.53%。报告期内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1.60亿元,较去年增加5.53亿元,同比上升1.24%,其中,利息净收入254.52亿元,较去年减少15.19亿元,同比下降5.63%;非利息净收入197.08亿元,较去年增加20.72亿元,同比上升11.75%;营业支出233.10亿元,较去年增加4.94亿元,同比上升2.17%;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5.02亿元,较去年增加0.94亿元,同比上升0.51%。公司已建立了涵盖范围齐全、职责边界较为清晰的全面风险管理治理架构。一是依据全面风险管理指引,明确了董事会、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治理职能安排;二是经营层由风险管理部门与合规管理部门总牵头,建立了涵盖公司各类别风险的分工协作、相互配合的职责分工;三是推进构建了风险板块矩阵式治理架构,在总行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内部设立了专门的风险合规部门,有效推进了各业务条线的风险与合规职能履行;四是在分行与子公司层面,构建了涵盖风险管理、法律合规、授信审批以及资产保全的标准化与统一化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安排;五是根据监管要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,持续推进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优化升级,以保障与促进公司的稳健经营与高质量发展。(1)优化信用风险管理策略,强化政策引导和约束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监管形势及当前公司主要信用风险特征,出台年度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指导意见,明确年度信用风险管控工作重点;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,制定年度授信政策指导意见并调整重点行业、领域授信政策,强化授信政策传导;制定年度风险限额和经济资本管理方案,优化授权体系,提升风险管理质效。(2)提升授信管理能力与水平,牢守信用风险防线。持续优化非零售统一授信管理体系,筑牢授信管理基础;推进尽职调查、审批后督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及系统功能建设,进一步规范尽职调查管理,强化授信业务审批及后督管理,从前端严格把控授信业务信用风险;不断提升押品尽调、担保设立、存续期管理等环节在内的缓释全流程管理水平,建立押品估值队伍,逐步完善公司押品自主估值能力,全面提升信用风险缓释管理能力。(3)强化客户授信后管理,多措并举夯实资产质量。制定年度全集团、全口径的资产质量目标方案,完善资产质量考核指标体系,强化考核引导,提升资产质量管控成效;持续开展授信后管理机制体制建设,提升授信后管理智能化、精细化水平;优化风险预警管理体系,健全风险预警管理制度,持续开展预警信号与数据源的新建与优化工作,提升预警覆盖面,推进预警客户的风险早期化解;持续开展信用风险排查,强化风险排查结果运用,加强风险隐患客户的跟踪管理,有效推进风险隐患的出清。(4)完善信用风险计量工具方法,提升风险模型管理能力。稳步推进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优化,逐步深化内评应用水平;进一步强化落实信用风险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,完善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与管理体系,定期开展信用风险压力测试,不断提升信用风险精细化定量管理水平。(5)持续推进数字化风控建设,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。实施智能风控体系建设项目,构建全行智能风控体系架构及规划蓝图;加强统一授信管控,上线移动审批作业,开展授信尽调线上化试点,实施零售信贷反欺诈,进一步加强数字化风控赋能质效,为打造公司面向未来的高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夯实基础。(6)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,提升客户集中度管理水平。公司持续完善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系统与工具,定期开展大额风险暴露的计量、监测与报告工作。报告期内,公司单一客户或一组关联客户的大额风险暴露指标平稳运行,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。(1)制定市场风险管理策略,突出政策导向作用。出台年度市场风险管理工作要点,明确年度市场风险管理的总体工作和管控要求;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相关管理制度,增强制度的规范性以及对业务管理的有效性。(2)优化市场风险限额与授权管理体系,加强风险合规管控。结合外部市场情况和业务发展规划,优化限额指标设置,明确风险边界底线;制定相关机构金融市场业务授权方案,强化各层级的合规管理责任。(3)完善市场风险计量体系,提高风险管理水平。根据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》相关要求,建立以“敏感度”为核心的市场风险新标准法资本计量体系,实现从业务部门、风险类型、业务品种等不同维度进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。(4)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,提升风控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。公司不断完善市场风险和金融市场业务一体化平台等系统功能,落地实施新标准法资本计量功能,对金融市场业务进行全流程管理,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技术水平。(5)强化市场风险监测与报告,持续做好风险分析与管控。公司密切关注外部宏观经济、货币和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变动,定期监测市场风险敞口变化情况,加强风险研判,提出相应管理建议,提升市场风险监测的及时性和有效性。报告期内,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有: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,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缓,国内经济回升向好,但经济内生动能仍然偏弱的宏观经济背景下,公司主要面临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持续深入、长期限资产的配置需求增加、阶段性市场流动性的量价波动、存款竞争加剧、监管要求趋严等影响流动性的内外部因素。(1)继续发挥流动性风险治理架构的各层级职能。按照明确的报告路径,确保各相关层级能够充分了解内外部流动性风险状况,合理部署资产负债总量、结构,保障资产负债匹配持续稳健和流动性的日间及长期安全。(2)持续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。基于公司“稳健、审慎”的风险偏好,修订头寸管理和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等制度,完善头寸管理流程、考核措施以及应急预案情景。(3)丰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手段。紧盯内外部形势变化,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限额体系,通过定期监测和动态预测,确保指标符合监管和内部限额管理要求;加强负债质量管理,形成以存款为主、其他多元化负债为辅的稳定负债结构;重视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回溯检验和结果的广泛运用;每年至少一次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,保障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;强化对附属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、指导与管理,不断提升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。(4)持续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,充分利用各类客户行为模型、动态分析功能等,有效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前瞻性、准确性和精细化水平。(1)制定年度工作指引,明确全年目标任务。制定年度内控合规工作指导意见,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、方向和要点,全面部署、推动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,不断夯实内控合规管理基础,确保全行安全平稳运行。(2)认真落实监管要求,扎实开展专项工作。组织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,有效打击、阻断不法贷款中介与本行业务关联;认真开展风险管理与内控有效性自查,推动全行全面、深入的进行自查和整改。(3)常态化开展检查监督,深化重点领域治理。持续推进检查监督全覆盖和常态化,综合运用机构自查、条线检查、飞行检查、非现场监测等方式,提升检查质效;深化开展“落实双从严、开展双整治”行动,持续压降和出清重点领域显性违规行为和员工显性异常行为,提升管理质效。(4)进一步强化合规绩效考核。结合管理实际,注重合规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,发挥考核“指挥棒”作用,实现合规管理的良性循环;结合外部监管评价体系变化,不断优化“外评内考”实施方案,明确管理目标,充分发挥外评结果的内化督促作用。(5)持续加大合规文化宣贯力度。健全完善全行员工分层分类的合规教育体系,通过“合规伴我行”学习平台倡导每日学合规,常态化开展“一把手讲合规”“合规之声”“合规下基层”等主题活动,积极营造良好稳健的合规环境。(1)深化推进操作风险新标准法项目落地。根据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》最新要求,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机制,优化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方案和模型,对信息系统资本计量模块进行升级改造,并开发监管报表统计功能,为操作风险新标准法合规达标申请做好充分准备。(2)持续完善不相容岗位(职责)分离管理机制。修订《南京银行不相容岗位(职责)分离管理办法》,定期组织开展不相容岗位(职责)分离专项排查,确保充分落实不相容岗位(职责)分离管理要求,切实加强岗位制衡,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。(3)提升营业网点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质效。持续推进网点内控合规管理岗的标准化配置,编制《南京银行营业网点内控合规管理操作要点汇编》,组织开展专题培训,为网点内控合规管理岗提供有效指导,多措并举推动网点内控合规管理水平的提升。(4)深化运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。建立监管口径和内部管理口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,同时满足资本计量和内部管理双重需求;重检优化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,提高指标监测有效性;优化操作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方法,引入内外部检查问题作为评估依据,提高风险评估客观性。(5)进一步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。开展重要时期业务连续性风险隐患排查与整治工作,确保重要时期本行业务持续稳定运行;持续完善业务连续性计划,动态修订重要业务专项应急预案,提高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有效性和实操性;加强业务连续性实战演练,有序开展重要系统双中心轮转切换演练,进一步验证灾难备份和应急处置措施的可用性。(1)持续开展创新业务法律论证。不断提升法律论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,提前介入、分析论证创新业务的法律风险,梳理评估业务模式、流程环节风险隐患,并协助起草修改相关法律文本,为业务创新保驾护航。(2)深入推进合同管理工作。修订合同管理办法,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格式合同管理体系,持续优化合同审查、签订、废止等全流程管理;持续开展非格式合同法律审查,在确保合同法律风险有效受控的前提下对业务发展提供法律支持。(3)不断完善诉讼与法律事务外包管理。持续健全完善诉讼管理机制,强化诉讼案件的全流程管理,整合内外部专业资源,防范诉讼法律风险;修订法律事务外包管理办法,持续完善法律事务外包服务机构准入、评价和退出机制,按照服务领域及业务专长建立多层次、专业化的律师库。(4)持续加强法律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。建设法律事务管理系统,逐步实现诉讼、律师、协查等管理工作的线上化,并持续跟踪完善合同管理系统功能,进一步丰富法律风险管理工具与手段,提升法律风险管理信息化、智能化水平。(1)做深做细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。进一步补充完善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等重点领域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要点12项,通过扩大抽样测试范围、加大现场核验力度、回溯风险事件过程等方式深入开展信息科技风险全面评估,并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提升,不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。(2)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测与预警。动态重检并持续优化信息科技风险监测指标,合理设置指标监测阈值和预警值,进一步提高信息科技关键风险指标的敏感性和有效性,强化信息科技风险早期预警。(3)优化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具。改进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模板和方法,优化信息科技关键风险指标监测机制,更新完善《南京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手册》,不断深化工具运用,持续夯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基础。(4)切实做好信息科技风险提示。密切关注监管动态,持续收集、整理并深入分析同业信息科技风险案例,编制《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案例精解》,及时提示可能存在的信息科技风险。(1)优化完善制度体系建设。修订声誉风险相关政策制度,积极推动制度的落地执行,实现集团层面制度全覆盖,声誉风险管理对各项业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得到积极发挥。(2)持续开展舆情监测。继续全方位做好舆情监测及分析研判工作,提升监测水平;始终保持对舆情的常态化监测,并配合相关工作开展专项监测;强化舆情深度分析,不断丰富数据分析工具,多维度分析舆情,提升舆情管控综合治理效能。(3)创新推进品牌宣传工作。围绕公司战略导向及重点工作,在公司经营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,展开主题宣传,发布系列报道,展示公司发展成果;创新品牌输出方式,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,不断助推公司特色化品牌传播;冠名全民参与的大型体育活动,展现公司形象,提升公司品牌公信力。(4)强化舆情综合管理工作。定期开展舆情隐患排查、声誉风险管理检查,加强条线管理,深入扎实做好舆情管理工作。(5)有力有效开展内部培训。开发设计声誉风险管理系列课程,面向公司各层级开展声誉风险培训,不断强化全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,进一步提高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水平。(一)行业格局和趋势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,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为中国金融的发展举旗定向,为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:一是把握好金融政治性和人民性。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,确保金融工作的正确方向。二是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。做好“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”五篇大文章,不断优化资源要素供给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元化、高质量的金融服务。三是紧跟国家对外开放大局。积极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,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。四是始终严守风险底线。增强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,综合运用多种方式防范和处置各类潜在风险,着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。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,是深入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攻坚之年,也是南京银行制定并开启执行新五年战略规划(2024-2028年)之年。公司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,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立后破,系统谋划制定新五年战略规划,着力推进战略规划持续落地实施,全力开创新时期南京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。一是坚持服务实体,做好“五篇大文章”。公司将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,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扎实做好实体客群的拓展和深耕,推动实体客户数量加快增长、实体客户服务能力加快提升。体系化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做深做精科技金融,创新推动绿色金融,加快发展普惠金融,积极布局养老金融,大力发展数字金融。二是聚焦价值创造,注重价值提升。公司将注重为客户创造价值,提高产品、服务与流程竞争力,做大、做实基础客群,坚持客户综合经营理念,做到“珍惜每一位客户”。注重自身价值增值,集约使用资本资源,着力推进降本增效,创造更高风险资本回报率和更多的经济增加值。注重为社会创造价值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,勇于承担社会责任,深入践行“让金融的增益普惠社会”使命,贯彻共享发展理念。三是适应时代变革,加快转型发展。公司将顺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和客户需求,保持组织精干高效,持续激发团队的生机和活力。以强化条线管理、部门管理为抓手,系统提升总行对分行的指导管理能力、中后台对前台赋能支撑水平。建立资本节约、效益优先的经营管理体系,做深做透客群,做精做实业务,做多做强创利单元,不断丰富拓展新的盈利增长点和战略支撑点,提高可持续盈利能力。四是坚持底线思维,筑牢安全屏障。公司将树牢安全发展理念,践行涵盖风险防范、合规经营、安全生产等在内的大安全观;提升安全发展能力,进一步织密扎牢风险管理“三道防线”,健全完善内控合规管理机制,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,推动资产质量稳中向好,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。2024年,是公司新一轮五年规划实施的开篇之年。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立后破,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,强化党建引领、战略指引、服务大局,巩固稳的基本盘,培育新的增长极,激活进的动力源,全力开创新时期南京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。一是强化党建引领。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,持之以恒深化全面从严管党治行,以政治之“强”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之“进”。二是强化战略指引。统筹抓好新一轮五年规划制定,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、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,通过构建战略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确保规划有效落地。三是强化服务大局。坚决扛起使命和担当,持续加大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支持力度,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。聚焦服务实体,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,体系化做好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。四是要在拓客户上实现新的突破。提升客户基础,健全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体系。五是要在防风险上实现新的突破。深入践行“管理风险,创造价值”理念,构建有效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风险合规管理体系。一是全球经济增长缓慢。整体呈现高通胀、高利率、高负债、低增长的“三高一低”态势,政治和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,国际环境不确定、不稳定、难预料因素持续增多。二是国内经济在持续回升向好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。有效需求不足,部分行业产能过剩、社会预期偏弱、风险隐患仍然较多,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,均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。三是风险隐患相互交织。当前房地产存量贷款依然承压,地方融资平台政策不确定性较大,存在潜在的违约风险、利率风险;中小金融机构与房地产、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相互交织,具有一定的外溢和传染效应。

  2024第十四届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提名结束,超5000家公司接受大数据检验

  首单增持回购再贷款有望落地深圳 知情人士:招商局旗下已有统一部署,最早明后天发布具体消息

 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:与各方一道致力于实现“一带一路”共商共建共享目标

  宁德时代:2024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31.36亿元 同比增长25.97%熊猫体育app

网站地图

服务热线

0898-08980898

© Copyright © 熊猫体育(china)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
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
电话:0898-08980898